返回
公司新闻

产品上新| Vimentin IgG抗体:神经免疫学里的“新面孔”

2025-10-11

在神经免疫学领域,AQP4抗体和MOG抗体早已是医生们的“老熟人”。凭借它们,医生成功界定了NMOSD(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)和MOGAD(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)这两个独立疾病谱系,为不少患者明确了诊断方向。

但临床中总有“棘手”的情况:一些患者既不符合多发性硬化(MS)的诊断标准,AQP4、MOG抗体检测也呈阴性,却反复出现脑脊髓炎症症状。这些“悬而未决”的病例,像一个个谜团,暗示着神经免疫领域还有未被发现的“新成员”。

近年来,研究者终于有了突破性发现——在这类患者的脑脊液中,捕捉到了一种此前从未关注过的抗体信号,它就是Vimentin IgG抗体。这个神经免疫学里的“新面孔”,正逐渐揭开神秘面纱。

01

先搞懂:Vimentin是什么?抗体又是怎么被发现的?

要理解Vimentin IgG抗体的意义,得先从“Vimentin”本身说起。

Vimentin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,在健康成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(CNS)中,它并不“活跃”,仅在少数特定细胞中低表达,比如:

  •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(仅在大脑损伤或炎症时才重新“苏醒”表达);

  • 室管膜下区的神经干细胞(负责神经再生的关键细胞);

  • 部分室管膜细胞。

但在病理状态下,Vimentin会“异常活跃”:脑损伤、炎症、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,甚至神经系统肿瘤(如胶质母细胞瘤)发生时,Vimentin会出现显著的过表达。比如星形胶质细胞、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后,会同步表达Vimentin与GFAP(胶质纤维酸性蛋白);在血脑屏障损伤与修复过程中,Vimentin还直接关系到屏障的稳定性。

那针对它的抗体是如何被发现的?研究者通过单细胞免疫组库分析、免疫荧光、质谱技术等多种精密手段,最终确认:那些“不明原因脑脊髓炎”患者的脑脊液中,抗体的靶点正是Vimentin。

更关键的是,这些抗体的分布位置,与患者MRI影像上的病灶高度重合——主要集中在皮层脊髓束、小脑和脑干区域。这意味着,Vimentin IgG抗体不只是“存在”那么简单,它很可能直接参与了脑组织损伤的过程。

图片

图1. Discovery and Validation of Vimentin Autoantibodies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of the 2 Index Patients.

02

Vimentin IgG阳性,会引发怎样的疾病?

目前已有的临床报道虽不多,但从已发现的病例中,我们能初步勾勒出“Vimentin IgG相关脑脊髓炎”的特点:

1. 患者群体:女性、中年为主

这类患者多为女性,起病年龄集中在30岁左右,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。

2. 核心症状:小脑、颅神经、锥体束受累明显

患者的症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,主要包括:

  • 小脑性共济失调(比如走路不稳、动作不协调);

  • 颅神经麻痹(常见构音障碍,即说话含糊不清;或眼球运动障碍,如视物重影、眼球转动困难);

  • 锥体束征(如肢体无力、反射亢进);

  • 脑膜刺激征(如脖子僵硬、反复头痛)。

3. 影像学:病灶有“专属特征”

MRI检查是识别这类疾病的重要依据,特点很鲜明:

  •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皮质脊髓束对称性病变(这是比较典型的特征);

  • 部分患者同时伴有长段脊髓损伤;

  • 病灶区域与临床症状高度匹配(比如小脑病灶对应共济失调,脑干病灶对应颅神经症状);

  • 与GFAP抗体相关疾病常见的“点状/放射状增强病灶”不同,Vimentin IgG阳性患者不会出现这类增强表现。

4. 脑脊液:有明确异常

患者脑脊液检查会显示“蛋白升高”,且免疫球蛋白合成活跃,进一步提示免疫异常是疾病的核心机制。

图片

图2.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(MRI) and Tissue-Based Assay of 2 Index Patients.

03

治疗与预后:有方法,但仍需突破

目前针对Vimentin IgG相关脑脊髓炎,还没有专门的“特效药”,临床治疗主要借鉴其他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经验,分阶段进行:

  • 急性期: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,必要时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(IVIG),快速控制炎症;

  • 维持期:使用利妥昔单抗、硫唑嘌呤、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剂,预防病情复发;

  • 康复期:同步开展运动训练、言语康复、物理治疗,帮助恢复神经功能。

从短期效果来看,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,症状能快速缓解。但长期随访发现,多数患者仍会逐渐积累神经功能残疾——比如肢体功能障碍、语言问题等。如何更精准地调控免疫反应、减少长期损伤,仍是未来需要攻克的难题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疾病的特点(症状、影像、治疗反应),与MS、NMOSD、MOGAD、GFAP抗体相关疾病都不完全相同,因此研究者推测,它或许代表着一个独立的疾病谱系。

04

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,这个“新发现”有什么用?

Vimentin IgG抗体的出现,不只是神经免疫领域的理论突破,更给临床诊疗带来了实际价值:

1. 为“不明原因脑脊髓炎”提供新方向

如果患者反复出现脑脊髓炎症,常规的AQP4、MOG抗体检测都是阴性,也不符合MS诊断,医生可以考虑加做Vimentin IgG抗体检测,或许能解开“诊断谜团”。

2. 帮助区分相似疾病,避免误诊

它能成为鉴别诊断的“新工具”,让医生更精准地区分不同神经免疫疾病:

图片

3. 为探索疾病机制打开新窗口

Vimentin作为胶质细胞损伤的标志物,它的抗体阳性,可能串联起“神经损伤—免疫反应—慢性炎症”的完整通路,为后续研究神经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线索。

05

未来可期:还有这些问题需要解决

虽然Vimentin IgG抗体的发现让人振奋,但目前研究仍处于“起步阶段”,还有不少待解的问题:

  • 大样本研究不足:目前已报道的病例仅十余例,未来需要多中心合作,纳入更多患者,才能更准确地确认疾病的临床谱系(比如是否有更多症状类型、是否存在不同亚型);

  • 动物模型缺失:尚未建立相关动物模型,无法直观观察Vimentin抗体如何一步步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,这会影响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;

  • 靶向治疗空白:目前的治疗都是“借鉴经验”,若能开发出针对Vimentin的特异性免疫调节药物,才能真正实现“精准治疗”,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。

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Vimentin IgG抗体的发现,再次证明神经免疫学的“抗体地图”还在不断扩展。或许在未来几年,它会像AQP4、MOG抗体一样,成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,让更多“不明原因脑脊髓炎”患者摆脱“诊断困境”。

对于神经免疫领域而言,每一个“新面孔”的出现,都是向攻克疾病迈出的重要一步。我们也期待,随着研究的深入,这个“新成员”能带来更多惊喜。

关联项目

 

天海新域实验室目前已推出Vimentin IgG抗体检测,仅需脑脊液/血清0.2ml,即可检测。

图片

参考文献:Novel Meningoencephalomyelitis Associated With Vimentin IgG Autoantibodies. JAMA Neurol . 2025 Mar 1;82(3):247-257.